重磅!長株潭都市圈發展規劃,正式出爐!

      2022-03-31 14:05 來源:長沙融發集團
      【字體:
      繼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復后,湖南省人民政府,近日正式印發《長株潭都市圈發展規劃》。規劃范圍包括長沙市全域、株洲市中心城區及醴陵市、湘潭市中心城區及韶山市和湘潭縣,面積1.89萬平方公里,2021年常住人口1484萬,經濟總量1.79萬億元。這是我國第四個、中部首個印發實施的都市圈發展規劃。國家級戰略的正式落地實施,意味著長株潭三市未來將共同引領湖南區域新格局!

      圖片
      政策原文(重點摘要)
      圖片

      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長株潭都市圈發展規劃》的通知
      (湘政發〔2022〕6號)
      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廳委、各直屬機構:
      《長株潭都市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已經國家發展改革委同意,現印發給你們,并就《規劃》的組織實施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規劃》實施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湖南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統籌推進長株潭“五位一體”建設,加快實施規劃同圖、設施同網、三市同城、市場同治、產業同興、生態同建、創新同為、開放同步、平臺同體、服務同享的“十同”行動,在打造“三個高地”上率先突破,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列,在增強輻射帶動功能上聚焦發力,在推動城鄉協調發展上創造經驗,在促進共同富裕上引領示范,提升對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支撐能力,助推長江經濟帶和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
      長沙市、株洲市、湘潭市是長株潭都市圈建設的責任主體,要同向發力、分工協作,制定具體行動計劃和專項推進方案,確?!兑巹潯犯黜椖繕巳蝿章鋵嵚涞?。省發展改革委要加強《規劃》實施的綜合協調、監測評估和經驗總結。其他省直有關單位要按照職能分工抓好本領域重點工作協調推進,在專項規劃編制、體制機制創新、重大項目建設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努力為《規劃》實施創造良好環境。
      湖南省人民政府
      2022年3月22日
      圖片

      發展目標
      到2025年,長株潭都市圈競爭實力、輻射帶動能力顯著增強,高水平基礎設施、現代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領域同城化取得重大進展,融城融合發展格局基本形成,成為全省高質量發展、高水平治理、高品質生活的標桿。經濟人口承載力更強。都市圈內部分工更加協調,城市品質進一步提升,周邊城鎮發展水平和承載能力明顯提升,區域經濟活力持續增強,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82%左右?;A設施更加完善。建成一批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市政領域重大工程,長沙機場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基本實現,“一小時通勤圈”全面形成??苿摦a業融合度更深。自主創新能力全面提升,優勢產業競爭力顯著增強,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裝備、航空航天等領域形成世界級產業集群,R&D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左右。生態環境質量更加優良。區域環境污染聯防聯控聯治機制高效運轉,跨界水污染、大氣復合污染等問題明顯改善,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保持在85%以上,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100%,地級及以上城市實現功能區聲環境質量自動監測,聲環境功能區夜間達標率達到85%,全面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優化和勘界立標?;竟卜崭颖憷?。教育、勞動就業、社會保險、全民健身、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完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加豐富。營商環境持續改善。誠信社會建設成效明顯,市場主體活力全面激發。同城化體制機制更加健全。區域政策協調,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基本消除,要素自主有序流動,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基本建立。
      到2035年,長株潭同城化發展格局全面形成,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實現均等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全面實現,人民生活更為富裕,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輻射力和引領力大幅提升,成為獨具特色、富有魅力的現代化都市圈。
      一體化優化都市圈發展布局
      進一步優化長株潭空間布局,強化長沙市龍頭帶動作用,發揮株洲市、湘潭市比較優勢,共同構筑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格局。
      圖片

      推動長沙市中心城區瘦身健體。合理確定城市規模,科學劃定城市邊界,優化城市功能布局,強化長沙市中心城區空間管控,適當降低中心城區開發強度和人口密度。有序疏解一般性制造業、區域性專業市場、物流基地等功能與設施,以及過度集中的省市醫療、教育、體育等公共服務資源。加強中心城區科技創新、高端制造、生活服務、對外交往等功能,提升湘江新區現代化國際化發展品質和引領帶動能力。加強古城古街等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切實提升城市形象。加快5G網絡、長株潭大數據中心、北斗地基系統、車路協同系統、城市安全風險監測預警系統等信息設施建設,構建三市共享服務平臺,提高城市治理科學化精細化和智慧化水平,實現城市發展由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提升轉變。
      提升株洲市、湘潭市發展品質。立足特色資源和產業基礎,主動承接長沙市產業轉移和功能疏解,強化在都市圈中的協作配套能力和發展支撐能力。 加快實施株洲市“北融、東進、擁江”空間發展戰略,推進長株新城、清水塘生態科技城、航空城等新城新片區建設,加快331、田心、電廠、灣塘等片區更新改造,整體提升城市品位和形象。以湘江大灣區為引領,高品質推動湘潭市主城區、九華、天易楊河、昭山等區域組團發展,保護利用老工業城市工業遺產,打造一批集城市記憶、創意文化、休閑體驗于一體的“生活秀帶”,集中連片建成一批“安全、便民、綠色、整潔、有序”的美好社區。鼓勵兩市區域相鄰、產業相似的園區融合發展,向創新能力強、集聚效益好、產城融合配套設施完善的城市新經濟板塊轉型。
      完善縣城服務功能。優化都市圈區域縣城空間布局,實現精明規劃、精致建設、精細管理。著力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以長沙縣、瀏陽市、寧鄉市等縣市為示范,推動縣城產業培育、市政公用、公共服務、環境衛生等設施提檔升級,增強高端要素集聚和承載能力。提升縣城綜合服務功能,深化擴權強縣改革,完善重要節點縣市專業化服務功能,主動承接長沙市中心城區功能疏解和產業轉移,形成與中心城區功能互補、共建共享的有機鏈接。實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工程,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優先扶持湘潭縣、醴陵市等有實力的縣市成為全國百強縣,將韶山市建設成為世界知名紅色旅游目的地,依托特色資源稟賦規范培育建設一批特色小鎮,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分類引導小城鎮建設。發揮小城鎮連接城鄉的紐帶作用,按照區位條件、資源稟賦和發展基礎,因地制宜完善生產、消費、流通等綜合功能。支持夏鐸鋪鎮、白兔潭鎮、棋梓鎮等特色小城鎮做優做強主導產業,加快大瑤鎮、白關鎮、易俗河鎮等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強化主要交通通道、城鄉結合區域等重要節點鎮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配套,有效承載都市圈多元需求,服務鄉村振興發展。
      優化都市圈空間結構
      依托湘江黃金水道和區域內重大交通干線,加快三市空間緊密融通與同城化,構建軸帶帶動、三市聯動、組團發展、共護綠心的都市圈空間結構。
      以湘江發展軸聯動長株潭發展。依托湘江“百里濱水走廊”,整合沿岸科創、人才、產業等優勢資源,推動長株潭三市設施融合、產業協同、服務共享,構建集科技創新驅動、產業高端發展和高品質人居家園三大功能的湘江發展軸。湘江東岸,發揮城市發展成熟、園區集中的優勢,利用現有高新區、經開區、臨空經濟示范區等平臺,重點集聚裝備制造、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和文化創意、商務會展、總部經濟等現代服務業,加快老城區更新提質,增強人口、產業綜合承載能力。湘江西岸,發揮沿岸高等教育科創資源集中的優勢,科學規劃建設湘江新區和濱江地區,高水平建設岳麓山大學科技城,重點集聚新一代智能制造、生物醫藥、數字經濟等產業,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湘江教育創新帶和協同創新中心。
      打造三條經濟輻射帶。中部(京廣)發展帶,依托京廣高鐵、京港澳高速,推動高鐵新城、雨花經開區、淥口經開區等聯動發展,加速汨羅市、湘陰縣等沿線城鎮人員流動、產業集聚、要素共享、功能整合和市場融通。北部(渝長廈)發展帶,依托渝長廈高鐵、杭長高速、長張高速,推動長沙高新區、寧鄉經開區、望城經開區、瀏陽經開區等聯動發展,整合發揮沿線科技創新、產業配套等基礎優勢,全面激發北部縣市經濟活力和發展潛力。南部(滬昆)發展帶,依托滬昆高速,推動湘潭高新區、株洲經開區、荷塘高新區等聯動發展,大幅提升湘鄉市、韶山市、醴陵市等南部縣市經濟關聯度和活躍度,增強承載集聚和開放交流能力。
      推動重點城鎮組團發展。立足全域統籌、城鄉一體,圍繞長株潭中心區域,打造若干重要功能組團。寧鄉城鎮組團,加快寧鄉市主城區、金洲新城、花明樓等錯位布局、協同發展,合力打造工程機械智造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及精深加工基地。瀏陽城鎮組團,推動瀏陽市主城區、金陽新城、大瑤等有機融合,共同發展電子信息、智能制造、花炮、花卉苗木等產業。韶山城鎮組團,充分挖掘利用紅色資源,大力發展全域旅游,整體建設紅色文化研學旅游目的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醴陵城鎮組團,加快以陶瓷、花炮為代表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統籌布局發展新材料、生物醫藥、生態旅游等產業。
      保護性開發長株潭生態綠心。落實長株潭生態綠心法治化保護,加強生態空間管控,優化生態空間結構,依托湘江水系、山脈和主要道路,打造若干延伸到周邊縣市的綠色生態廊道,建成全國都市圈獨一無二的城市綠心和生態安全屏障。探索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的有效途徑,創新生態發展新模式,打造長株潭都市圈城市中央公園,大力發展科創研發、創意設計、康養休閑、體育運動等綠色產業,建成具有世界影響的都市圈生態綠心、彰顯湖湘特色的中央客廳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高品質共享空間。

      圖片
      長株潭都市圈空間格局示意圖

      一體化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發揮長株潭都市圈區位優勢,堅持優化提升、適度超前的原則,統籌鐵、公、水、空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和物流、能源、水利網絡建設,構建連接東西、貫通南北,對外多路暢通、對內高效互聯的綜合立體交通體系,著力建設全國性綜合交通物流樞紐。
      第一節 構建一體化綜合交通網絡
      打造軌道上的長株潭。編制長株潭都市圈多層次軌道交通規劃,統籌區域內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布局,打造多層次、優銜接、同城化、高品質的長株潭都市圈軌道交通網絡。加快建設渝長廈高鐵常益長段、長贛段,推動呼南高鐵順暢轉換連接長株潭,研究長株潭對接長三角、山東半島的高鐵新通道,逐步打造長株潭高鐵樞紐和國際鐵路樞紐。充分利用既有鐵路富余能力開行城際列車或市域(郊)列車,加快推動高鐵與城際“零換乘”,規劃建設常益長與武廣高鐵直通線等工程。進一步增加長株潭城際鐵路小編組列車運行,加快推進“公交化”運營。研究建設長株潭連通岳陽市、衡陽市、婁底市等地的城際鐵路。加強長株潭主城區之間的快速軌道交通聯系,逐步建成連通長株潭主城區的軌道交通骨干網絡。科學推進長沙市地鐵發展,預留長株潭軌道交通新線接入條件,逐步推動長株潭軌道交通建管養運“一張網”。充分發揮技術、產業等優勢,研究推廣中低速磁懸浮系統制式的應用,打造長株潭軌道交通特色。
      圖片
      鐵路規劃示意圖
      完善提升道路運輸網。進一步提質、擴容、加密長株潭高速公路,強化高速公路對外連通能力和內部轉換能力,大力推進京港澳、滬昆等高速公路擁堵路段擴容工程,規劃建設長株潭都市圈環線。進一步加密拓展融城快速干道,構建形成“十二縱十橫”快速干道網,加強融城干道與城市快速路系統的銜接,并與相關道路形成合圍中心城區的干道環,提高快速通行能力。全面提升國省干線公路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快推進主要路段提質升級、長株潭城際路段擴容、重要城鎮過境路段改線、“斷頭路”連通、繁忙路段擴建或立交改造等工程。提高國省干線公路進出城擁擠路段通行能力,減少過境交通與城際、城市交通的相互干擾。構建區域智慧道路體系,共同謀劃打造智慧道路示范通道。
      圖片
      高速公路規劃示意圖
      建設長沙航空樞紐。實施長沙機場改擴建工程,高標準建設綜合交通換乘中心,實現多種交通方式無縫銜接。推動機場空域資源擴容優化,進一步提升長沙機場高峰小時容量。新增加密國內主要城市航線航班,優化完善國際航線網絡,推動開通以貨運為主的第五航權國際航線。支持基地航空公司做大做強,推進跨航司中轉服務。加快通用航空發展,推動飛行服務站等通用航空保障設施建設。
      增強水路運輸能力。暢通“一主兩支”水運通道,補齊航道設施短板,實現干支銜接、通江達海。進一步研究提升湘江主干航道等級,力爭實現湘江長株潭下游航段常年3000噸級通航,豐水期萬噸級船舶直達長沙(銅官)。有序推進漣水、淥水兩條支線航道建設,推動瀏陽河等旅游航道開發。謀劃推進長株潭組合港,有序推進碼頭泊位建設,逐步形成優勢互補、分工協作、錯位發展的一體化港口體系。加強長株潭港口與城陵磯港的聯動,探索推動岳陽虞公港建設長株潭“飛地港口”。
      圖片
      航道和港口規劃示意圖
      暢通區域交通微循環。依托民航、鐵路、軌道、公路等客運站場,構建形成“門戶+主要+一般”綜合客運樞紐體系。提升鐵路樞紐站場銜接能力,推動長沙西、長沙南、長沙站、湘潭北、株洲西等主要客運站的便捷連通,增強長沙站、株洲站、湘潭站客運樞紐站功能。推動與鐵路貨運場站、鐵路物流基地銜接的鐵路專用線、通站道路等設施建設,有效解決運輸“最后一公里”問題。合理提高長株潭城市路網密度,提升城市路網承載能力,優化快速、主干、次干、支路比例,暢通城市交通“大動脈”與“微循環”。大力推動城市停車設施建設,規范停車秩序,提升停車管理服務智慧化水平。完善同城客運服務,統籌推進長株潭都市圈公交線路聯網運營。
      共建綜合物流樞紐。加快推進長株潭共建國家綜合物流樞紐,高質量推動陸港型、生產服務型、空港型、商貿服務型物流樞紐建設。統籌長沙金霞物流園、長沙鐵路貨運北站、旺東物流、灣田國際物流園、株洲鐵路北站、湘潭鐵路貨站等資源,積極推進長沙港霞凝港區三期工程、中外運金霞跨境電商集裝箱拼箱基地、新港三期鐵路專用線、長沙深國際綜合物流港項目建設,共同建設陸港型物流樞紐,著力提升區域綜合運輸能力。整合一力物流園、湘潭九華一力公路港、株洲中車物流、株洲電力物流等資源,共同建設生產服務型物流樞紐,著力形成物流業與制造業實現集聚效應的互動發展模式,培育全鏈條物流產業集群。整合長沙空港物流園、快遞物流園、湘潭綜合保稅區、株洲綜合保稅物流中心等資源,共同建設空港型物流樞紐,開展陸空聯運、鐵空聯運、空空中轉,構建高價值商品的快捷物流服務網絡,拓展空港型樞紐貨運航線網絡,擴大全貨機服務覆蓋范圍。整合長沙高橋商貿城、荷塘現代綜合物流園、京東(湘潭)產業基地、株洲蘆淞服飾物流中心等資源,共同建設商貿服務型物流樞紐,推進傳統商貿業平臺化、網絡化轉型,培育帶動關聯產業集群擴張發展。推動組建長株潭地區冷鏈物流戰略聯盟,整合長沙紅星全球農批中心、云冷物流、云通物流、株洲農產品智慧冷鏈物流園等資源,共同建設冷鏈物流基地,培育冷鏈物流產業集群,建成輻射中部地區的冷鏈物流大市場。
      優化物流網絡格局。做大做強長沙北鐵路物流園,加快株洲鐵路貨運樞紐建設,推動長沙北(三期)、望城、株洲、湘潭東4個鐵路物流基地建設,完善中歐班列(長沙)、多式聯運示范工程(長沙)和株洲、湘潭公鐵聯運等貨運系統,規劃布局重點商貿物流園區分撥配送中心、城市共同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節點等三級網絡建設,提升鐵路、公路連接線和換裝設施匹配能力,形成以長沙市為龍頭,以株洲市、湘潭市為兩翼,科學合理、開放共享、智慧高效、綠色安全的物流發展格局。依托國家物流大數據平臺、省交通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等,加快構建城市共同配送體系。整合區域內干線運輸、區域分撥、多式聯運、倉儲服務、跨境物流等服務資源,組建區域、行業物流產業聯盟,促進物流與制造、商貿等產業融合創新發展。
      推進“五個一體化”。推動多式聯運、專業物流、物流信息、物流標準、物流政策等領域率先一體化發展。整合物流資源,打造長沙港、株洲港和湘潭港等區域性港口群,打造高鐵快運物流中心和長株潭普鐵貨物運輸集散中心、湘粵非鐵海聯運物流中心,建設長沙區域性航空樞紐,加強疏港鐵路、疏港公路建設,推動公路物流、湘江水運、鐵路貨運、航空貨運、集疏運體系等一體化發展。推動冷鏈物流、城鄉配送、電商快遞物流、大宗商品物流等專業物流一體化。共建長株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中歐班列綜合服務信息平臺,實現長株潭區域物流統計和物流信息一體化。統一托盤標準、多式聯運單證規則和綠色貨運配送車輛標準、積極推進長株潭地方標準制定,推動物流標準一體化。實施三市城市配送車輛互通互認的通行政策,完善標準制定推廣扶持政策、智慧物流扶持政策和綠色城配體系建設激勵政策,推動物流政策一體化。
      圖片
      一體化打造科技創新產業體系
      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壯大實體經濟,不斷增強長株潭都市圈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加快形成發展新優勢,在打造“三個高地”上率先取得突破。
      壯大先進制造產業集群。著力培育以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航空航天為主的世界級高端裝備智能制造產業集群。加快工程機械智能化發展,強化關鍵零部件配套,提升大型、超大型工程機械產品競爭力,積極發展特種工程機械,推動主導優勢產品邁入世界一流行列。加快新一代軌道交通整車及控制系統、關鍵部件研發和產業化,推進新型動車組、電力機車、磁懸浮列車等規?;l展。擴大航空動力中小型發動機和地面燃氣輪機生產能力,加快民用飛機起降系統和通用飛機制造產業化,壯大無人機產業,建設航空發動機和關鍵零部件產業集群。積極推動產業差異化發展,長沙市以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為主導,建設“創新谷”;株洲市以軌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為主導,建設“動力谷”;湘潭市以智能裝備、汽車及零部件、鋼材精深加工為主導,建設“智造谷”。
      加快培育戰略新興產業。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契機,培育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依托電子信息技術創新,培育發展5G應用、信息技術、軟件應用、網絡安全等一批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推進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快突破“北斗+第五代移動通信”“北斗+物聯網”等基礎芯片模組精密授時定位和終端低成本小型化技術,大力開展北斗導航系統規模應用。加快培育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增材制造、生物技術和生命科學等戰略新興產業集群。加快發展以先進儲能材料、先進硬質材料、金屬新材料、化工新材料、顯示功能新材料為主的新材料產業集群。圍繞計算領域尖端技術前瞻與產業化發展、實體經濟與數字經濟融合,推動計算產業在長株潭形成集聚效應,爭創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進一步壯大以現代傳媒、設計咨詢、高端會展、特色旅游為主的世界一流文化創意產業集群。
      共建研發創新高地。培育高水平創新平臺集群,積極爭取布局大科學裝置和前沿科學中心,強化國家超級計算長沙中心、湖南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人類干細胞工程研究中心、亞歐水資源中心、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長株潭)等重大創新平臺功能,加快岳麓山工業創新中心、種業創新基地、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等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工程機械、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數字創意、綠色低碳等重點領域及重大戰略需求,統籌布局一批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產業創新中心、技術創新中心等平臺,形成從研發到產業化應用的全流程全覆蓋能力。培育一批市場化導向的新型研發機構,構建多層次、多領域、多元化的創新平臺網絡。支持共建中試生產、應用驗證、檢驗檢測、應用場景拓展等公共服務平臺,推進重大科研平臺和大型試驗設施開放共享,加快形成長株潭都市圈全域創新體系。
      聯合開展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加強新一代信息技術、生命科學、先進制造技術、能源技術等科技創新前沿布局和資源共享,集中突破工程機械關鍵零部件、超高溫特種電纜、難熔金屬基復合材料、現代種業等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共同營造有利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創新生態。制定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主導產業、先導產業技術創新路線圖,集成資源積極承接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針對超高產雜交稻、超級計算機、軌道動力控制系統、中低速磁浮和IGBT芯片、新能源和智能汽車、電機驅動和電力總成等領先技術,開展關鍵技術的安全可控和開發研究。建設運營好長株潭主特產業科技創新聯盟,開展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加快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完善瀟湘科技要素大市場、湖南省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交易網絡平臺,建設集展示、共享、交易、咨詢、合作為一體的一站式、全流程、專業化網上技術交易服務體系,支持湖南省知識產權交易中心和高等學校知識產權運營服務中心發展,著力建設國家新能源機動車檢測中心株洲分中心、湘潭院士創新產業園、油茶科創谷、港澳科創園等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促進創新能力提升。定期發布科技成果目錄信息,建立以企業新產品開發需求為導向的成果信息服務系統和成果轉化促進機制。利用已有技術孵化轉化發展基金,推進成果轉化項目資金共同投入、技術共同轉化、利益共同分享,推動科技成果資本化和產業化。統籌運用政府采購、首臺(套)政策、技術標準等政策工具,促進科研成果轉化。
      優化協同創新機制。發揮長株潭都市圈內重點高??苿撡Y源優勢,推動與國內外知名高校聯合共建新型研究機構,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和原始創新高地,爭取一批基礎學科研究中心布局長株潭。加強“校地、校企、校產”合作,采用企業主導、院校協作、多元投資、成果分享新模式,共建以技術研發和轉化為主的新型創新研究院(所)。完善創新服務體系,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落實“揭榜掛帥”制、探索“賽馬”機制和領軍企業“業主制”,完善科研經費管理制度,落實科研人員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加強知識產權的快速協同保護,開展知識產權“一站式”綜合服務,加快形成便民利民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充分發揮都市圈內省級和地市級綜合性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機構、技術與創新支持中心(TISC)、高校國家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國家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網點等作用,提升知識產權信息傳播利用效能,
      暢通對外開放大通道。積極引進國際航空物流龍頭企業,構筑航空物流平臺,支持至北美洲、歐洲、東亞、東南亞等地全貨班機發展運營。持續推進“暢通湘江”工程、內河船型標準化工程,強化長江水道聯通能力。積極支持中歐班列(長沙)發展,統籌湘粵桂和湘滇跨境出海大通道國際聯運。構建多種運輸方式高效通達的集疏運體系,建設一批專用鐵路、公路港項目,提升港站集疏運能力和運行效率。以湖南自貿試驗區長沙片區為龍頭,建設聯通長江經濟帶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投資貿易走廊。
      促進高水平“引進來”。爭取更多國際機構在長株潭設立分支機構。充分發揮滬洽周、港洽周等各類開放平臺的橋梁紐帶作用,開展長株潭三市聯合招商。全面對接國際國內500強企業,開展差別化、產業鏈招商,積極吸引國內外企業運營中心、物流中心、分撥中心、銷售中心入駐,引進一批聚集度高的龍頭企業和關聯度大的配套企業。
      推動高質量“走出去”。支持工程機械、軌道交通、現代農業、生物制藥、工程承包等領域優勢企業“抱團出?!?,參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公路、鐵路、港口、能源、市政等基礎設施,開展農業、礦業等領域的境外投資和產業合作。鼓勵商貿物流、電子商務、供應鏈外貿企業向外拓展貿易空間,支持出口企業建立海外倉、體驗店,培育自有品牌,拓展營銷渠道。加大國際出口品牌建設培育工作力度,大力培育區域性、行業性品牌。
      一體化推動生態環境共保共治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完善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機制,協同解決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噪聲污染等環境問題,共護綠水青山,努力建設生態綠色都市圈。
      依托綠心打造城市中央公園。統籌長株潭生態綠心保護和發展。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加強水污染防治,提升大氣污染防治成效,推進污染土壤風險管控,從嚴管控農藥、化工等行業中的重度污染地塊規劃用途,確需開發利用的,鼓勵用于拓展生態空間。開展林業生態保護、生態修復、生態惠民以及監管能力提升等四大工程,打造坪塘—昭山—石燕湖—云峰湖東西向生態林帶和易俗河—法華山—石燕湖—跳馬南北向生態林帶,減輕環境負荷率,提高生態彈性和生態承載力,構筑長株潭綠色生態屏障。完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積極探索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推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建設工作,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樹立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樣板。
      打造都市圈城市中央公園。推進實現綠心生態增值、服務增值、資產增值及生活品質增值,建成高品質世界級城市群綠心、都市圈中央客廳,打造在全國全世界有重要影響、具有獨特優勢的綠心中央公園。突出自然肌理和屬性,以綠為底色、以山為風骨、以河為脈絡、以湖為靈韻,高標準開展規劃設計。完善以高速公路、軌道交通為骨干,國省干線公路、縣鄉村道緊密銜接的綜合立體交通體系,提高中央公園可達性。圍繞生態品質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體化,實施生態品質提升工程、美麗鄉村建設工程、基礎設施提質工程、高端服務業發展行動等,創建國家級園藝博覽園和花卉博覽園,打造集休閑游憩、生態康養、園藝博覽、健康運動、藝術文化為一體的長株潭融城標志性紐帶。
      開展碳達峰先行示范。制定長株潭都市圈碳達峰實施方案,重點推進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等重點領域低碳發展,建立長株潭都市圈碳排放數據管理平臺,嚴格落實能耗雙控制度,嚴控“兩高”低水平項目盲目發展,積極參與碳排放權和用能權交易市場建設。推動縣城綠色低碳建設,開展馬欄山、韶山等近零碳示范區,梅溪湖、洋湖零碳示范區,長沙縣碳達峰示范縣等試點示范建設。廣泛開展綠色社區創建活動,建設碳達峰碳中和培訓教育基地。加強城市照明節能管理,促進節約用電。積極倡導減塑、公共交通出行、植樹造林等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推進低碳產業創新發展。強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對項目用能和碳排放情況進行綜合評價。發展壯大新能源裝備、軌道交通、裝配式建筑等低碳優勢產業,培育儲能、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低碳高端制造業,結合本地實際合理有序發展氫能。率先建設碳達峰企業綜合服務平臺,甄選先進適用低碳技術解決方案服務都市圈低碳綠色發展。
      圖片
      一體化推動公共服務共建共享
      堅持以人民需求為導向,深化公共服務領域合作,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質量,使同城化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都市圈全體人民。
      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平等共享。落實全面放開放寬城市落戶條件的各項政策,實行戶口遷移“跨市通辦”。推進長沙市以具有合法穩定就業和合法穩定住所(含租賃)、參加城鎮社保年限、連續居住年限等為主要依據,解決符合條件的普通勞動者落戶問題。通過線上審核、簡化手續等手段,有效提高落戶便利度。完善以居住證為主要載體的義務教育、就醫結算、職業技能培訓、保障性住房等制度,逐步拓展居住證持有人可享有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
      建立標準化公共服務體系。完善長株潭三市統一、有效銜接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實施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優化資源配置、規范服務流程、提升服務質量,推動都市圈基本公共服務互認共享,初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確?;竟卜崭采w全民、兜住底線、均等享有。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等因素,建立與財政承受能力相適應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標準。
      提升公共服務便利化水平。統籌規劃三市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布局和共享,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創新公共服務一體化管理機制,推進教育、醫療、社保、養老、就業、戶籍、住房公積金等公共服務一體化。大力發展多種形式的普惠托育服務。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在社會保障、就醫購藥、交通出行、旅游觀光、文化體驗、惠民惠農財政補貼資金發放等方面建立居民服務“一卡通”,加快三市政務服務對接共享。加強公共衛生服務合作,探索建立體衛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模式,推動重大傳染病疫情聯防聯控。推動電子病歷和居民電子健康檔案的互聯互通和信息共享,共建都市圈健康信息平臺和醫療衛生協作系統,實現轉診、會診、預約等遠程醫療服務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互認共享。推進社會保險異地辦理、養老保險信息互通,暢通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銜接。實施統一的基本醫療保險政策,推動居民醫療保障同城同結算、同城同定點。推進工傷認定政策統一、結果互認。完善都市圈住房公積金一體化發展機制,逐步實現政策協同、數據共享和業務聯辦。
      聯合提質高等教育。支持高?!半p一流”建設,提高國際交流合作水平,積極推進“高峰”學科、“高原”學科建設。加強新型高校智庫建設,建設一批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聯合共建共享高水平專業實驗(實訓)室、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推進同層次高等學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和教學資源、實驗設備設施開放共用,打造中部地區科研沃土、智力高地。推進高等教育分類發展,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積極穩妥推進湘潭大學興湘學院、長沙理工大學城南學院、湖南工業大學科技學院、湖南農業大學東方科技學院等一批獨立學院完成轉設。
      整合發展職業教育。推進國家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設,共創國家級產教融合示范區。搭建產教融合信息平臺,建設一批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培育100家以上產教融合型企業,培育遴選一批產教融合領軍人才、產業教授(導師)。加強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建設一批公共實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快湖南(株洲)職教科技園建設,推進校企共建省級職教集團,協同開展訂單培養、員工培訓、教師進修。提高都市圈職業院校辦學水平,大力實施“楚怡行動計劃”,推進高水平高職學校、優質中職學校建設,推動專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精準對接,區域內每所高職高專院校重點建設2-3個專業群,每所中職學校重點辦好1-2個專業群。深化職業技能培訓合作,建立長株潭培訓機構目錄清單,開展優質培訓項目(機構)互認,合作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培訓項目和培訓基地,共建職業技能培訓師資隊伍。
      均衡優化基礎教育。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建立中小學教育教學資源共享和師資力量交流機制,共建共享名師在線課堂、研學實踐基地,合力打造教育特色品牌和智慧教育示范區。優化優質教育資源布局,積極推進長沙市優質公辦中學在株洲市、湘潭市布局學校。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建設教育大平臺,健全數字資源服務體系。
      集聚醫療衛生服務資源。打造國家級醫學高地。依托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爭創綜合類別國家醫學中心,匯聚省內外優質醫療、科研資源,打造一批優勢學科集群,建成國家重大醫學研究與成果轉化平臺。爭創國家精神醫學中心和一批專科類別區域醫療中心。
      推進醫療資源共享。全面提升都市圈薄弱領域醫療服務能力,創建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推進省疾控中心、省市共建公共衛生救治中心建設,加快建設中西醫協同旗艦醫院、湖南省健康產業園和湖南省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鼓勵高水平綜合醫院、??漆t院、中醫醫院和市縣合作,跨區域共建分院,引導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倍增、區域布局協同發展。建立長株潭醫療聯合體,大力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推進三市醫療衛生機構看病就醫“一卡通”,推進血液供給、醫療急救服務等資源互享互惠,鼓勵支持高水平醫學專家區域內合理流動、多點執業。
      建設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提升文化軟實力。發揮長沙世界“媒體藝術之都”優勢,加快建設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文化”新地標。加快文體基礎設施建設,規劃建設省圖書館新館、環湘江馬拉松、自行車賽道等文化、體育場地設施。以長株潭區域博物館聯盟為紐帶,推動博物館間協同發展,加強大遺址、革命文物、歷史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合作與創新發展。建設省人民體育中心,聯合舉辦國際大型體育賽事和文化活動,建設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打造區域文體品牌。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開展文創版權保護領域區塊鏈技術應用。
      打造全域旅游基地。支持長沙市打造旅游樞紐城市,支持韶山市打造特色旅游城市。深化區域旅游合作,加快韶山至井岡山紅色旅游鐵路專線、湖南革命軍事館、韶山創新成果專題展示館、醴陵陶瓷博物館“一路三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紅色旅游通道、湖湘文化旅游通道、湘江旅游通道、高鐵旅游通道品質,共同打造極富特色、享譽全球的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統籌旅游產品開發和線路設計,實行長株潭旅游“一票通”,統一跨區域旅游形象識別符號和宣傳口號,組織景區聯合宣傳推廣,打造“網紅”地標。共建旅游服務監管平臺。整合提升各類文旅特色資源,促進休閑旅游、紅色旅游、體育旅游、研學旅行、鄉村旅游融合發展。
      健全城市安全防控體系。加強公共衛生應急管理。健全“分層分級、防治結合、平急結合、中西結合”的公共衛生防控救治網絡,建立重大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控制、檢驗檢測、集中救治、應急救援、物資調用協同機制,建設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實施市縣疾控中心標準化建設工程,提升都市圈縣級醫院傳染病救治能力。
      推動勞動力要素有序流動。落實以經常居住地登記戶口制度,探索實行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健全長株潭一體化引才引智機制,推動三市人力資源、就業崗位信息共享和服務政策有機銜接。探索優秀人才跨區域跨所有制流動渠道,建立高層次人才服務卡制度,三市統一認定的高層次人才可持卡在區域內按層級享受相應的教育、醫療、安居等公共服務,推進高層次人才在長株潭三市自由落戶。建立完善專業技術人才資格和繼續教育學時互認互準制度。支持三市企業間開展共享用工。加快建設中國長沙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積極組建長株潭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聯盟。


      柳岩老师好紧好爽再浪一点-日韩无码DVD-亚洲一二三四区-中文字幕在线播放